慧聰安防網訊 2015年9月,LG、創維群欣等安防顯示企業紛紛推出1.8毫米縫隙液晶拼接產品,引領液晶拼接技術進入真正無縫時代,成為比肩傳統小間距LED顯示屏,DLP拼接單元的新選擇。那么對于廣大渠道商、集成商、最終用戶,必然會面臨一個“該選誰”的疑問。本文的目的也就在于和大家談談三大技術在各個方面的優缺點。
從顯示效果看,三大拼接技術的優劣
對于用戶而言,顯示設備的最終效果是最核心的選購標準,而不同的顯示技術在效果上肯定有一些優劣的差異,具體請見下面的表格:
亮度方面看,三種拼接技術都不用擔心不夠用。雖然亮度是DLP拼接單元的弱項,尤其是在用LED和激光等長壽固態光源的產品,亮度瓶頸還很明顯,且亮度提升與成本提升成正比,但是在大多數應用場合中,DLP拼接亮度依然滿足基本需求。反倒是亮度高著稱的小間距LED面臨過亮問題――小間距LED的一個主打營銷技術既是“低亮度”。相比而言液晶在亮度水平上顯得更為適當,適合超大顯示畫面應用。
對比度指標上,小間距LED是最高的,DLP拼接單元和液晶相比差距不是很大。而從需求端看,三大技術的對比度都超過實際顯示的需要和人眼的分辨極限。這就使得對比度效果上,三種技術畫面優劣更多取決于軟件的優化,而非硬件上的極限值。
分辨率(ppi)指標上,雖然小間距LED一直在突破,但是依然不能和DLP拼接、液晶拼接抗衡。目前在55英寸單元上能夠實現2K普及的只有液晶,未來有希望能普及4K的更只有液晶。對于小間距LED而言,更高的像素密度意味著穩定性設計的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,像素間距下降50%,背板密度提升4倍。這是為何小間距LED已經突破1.0、0.8和0.6的瓶頸,而真正大量應用依然只有2.0、1.6、1.2這樣的產品的原因所在。此外,值得提醒的是液晶具有的像素密度優勢的“實際價值也不是很明確”,因為用戶很少需求那么高的像素密度。
責任編輯:鐘娟娟